新闻中心
五金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每每回顾历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惠民生、暖民心始终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主旨,也是各项政策落地实施的鲜明底色。聚焦报告中那些饱含力度与温度的民生细节,保险业的身影清晰可见,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关键领域,铺展一幅幅民生幸福的新画卷。
在养老保障领域,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,保险业充分发挥在全面风险保障、长周期资金管理、产品服务融合等方面的专长,做强两全、年金等商业养老业务,做大个人养老金业务,不断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金融需求。如今,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突破7000万人,个人养老金保险类产品也扩容至180余款,为民众的养老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和保障。
在健康保障领域,面对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对高品质医疗健康服务的诉求,保险业在商业健康险方面持续“扩面提质”,大力拓展长护险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的保险亮色、失能保险,持续提升健康险覆盖面;同时,积极探索建立商保目录,丰富分层次、多元化健康保险产品供给,强化对医疗新技术、新药品、新器械的保险保障。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共有150余家保险公司开展健康保险业务,累计承保近8亿人次;保险业积累的长期健康保险责任准备金超过2.3万亿元,成为客户未来医疗健康的坚实储备和保障。过去5年,商业健康保险为患病人群累计支付1.7万亿元的经济补偿。
在防灾减损领域,面对自然灾害频发的挑战,保险业不断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,分三个层次逐步形成“保基础保民生、高普惠广覆盖”的中国特色巨灾保险制度。2024年“双台风”接连登陆上海,据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披露,辖区内保险公司共收到报案6万余件,预估赔款超13亿元,其中最高一起赔付额超3200万元;2024年夏天南方洪涝灾害期间,湖南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等多地保险机构累计接到报案9.5万件,估损(报损)金额超32亿元。
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,2024年全年,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5.7万亿元,同比增长5.7%;赔款与给付支出2.3万亿元,同比增长19.4%;新增保单件数1038亿件,同比增长37.6%。这些不断增长的数据,不仅是保险行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,更是其扎根民生、持续赋能的生动注脚。
但不可忽视的是,保险行业在服务民生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。从需求端看,部分民众对保险认知不足,存在偏见和误解,限制了保险保障作用的充分发挥;从供给端看,保险行业还存在产品创新性不足、普惠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,难以真正满足居民多元化、个性化的保障需求。
为解决这些问题,保险行业需多管齐下、全面发力。一方面,各大保险机构要加强宣传教育,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鲜活的案例,逐步提升民众主动参保的意识;同时,保险业要持续加强行业自律,规范销售人员管理,严厉打击销售误导等违法违规行为,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,树立保险业良好社会形象。
另一方面,应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更多服务民生的普惠型保险产品,为灵活就业人员、农民等大众群体提供公平可得、保费合理、保障有效的保险保障服务;还应充分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,不断改善销售和服务体验,实现理赔流程的智能化升级,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保险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力量,承载着时代赋予的重任。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提质扩面到长护险的全面推广,从农业保险的精准护航到风险减量的主动作为,保险业正以一系列创新实践,积极回应时代发展与民众生活的迫切需求,构建起一张更加牢固、温暖且充满韧性的民生保障网,为社会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扫一扫关注我们